蝇类
蝇类解决方案
翅目环裂亚目(Cyclorrhapha)的昆虫通称作蝇类,包括几十个科 。与卫生有关的住区蝇类,隶属于厕蝇科、蝇科、丽蝇科和麻蝇科。根据它们的 生态习性,可分为真住区蝇类和半住区蝇类等,其中真住区蝇类是城镇中蝇类防治的重点对象。
生物学及习性
1.生活史
1.1 卵 乳白色,香蕉形,长约1mm,在壳背面有两条嵴,嵴间的膜比较薄,卵孵化时壳在此处裂开,幼虫钻出。家蝇卵的发育比较低有效温度为8-10℃。卵需要高湿,相对湿度低于90%时则死亡率高。卵产出后至幼虫孵化所需时间为卵期,卵期的长短和温度有关,35℃时比较短,仅需6-8小时;15℃至40℃之间能孵化;低于8℃及高于42℃时,则卵死亡。家蝇的卵壳对于各种化合物比幼虫的
表皮具有更大的抵抗力。
1.2 幼虫 有3个龄期,1龄幼虫体长约1-3mm,无前气门,后气门仅一裂;蜕皮之后变为2龄,2龄幼虫体长约3-5mm,有前气门,后气门二裂;再蜕一次皮变为3龄,3龄幼虫长约5-13mm,有前气门,后气门3裂。幼虫的体色自1龄至3龄,逐渐由透明变为乳黄色,直至成熟。幼虫自卵内孵出至化蛹所需时间为幼虫期。幼虫期为蝇类的生长时期,同一种成蝇个体的大小取决于幼虫期生长发育的好坏,营养不良的幼虫发育结果必然是小型的成虫。家蝇幼虫是多食性的,许多发酵的和腐败的有机物,都可作为它的食物。微生物是幼虫营养必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幼虫期所需时间的长短,视营养、温度、湿度而定,比较低发育温度约为7-8℃,比较高发育温度43℃;比较适宜的发育温度为35℃,此时幼虫期仅需3- 3.5天;适宜的发育温度依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别。幼虫也需要高湿,1龄 幼虫要求的相对湿度可达97%以上,随着龄期的增长而要求的相对湿度降低,但高 温加上高湿则可以加速幼虫的死亡,原因可能由于幼虫体内水分蒸发困难,不能 降低体温以致过热而死。3龄幼虫发育成熟后即停止进食,进入前蛹期,此时它喜欢在较低的温度(<15-20℃)和低湿的地方,对氨和鲜粪已经没有趋向反应,而常常离开孳生场所钻到附近疏松的泥土或其它基质中去化蛹,亦有钻入墙根水 泥地面缝隙中化蛹者。
1.3 蛹 蛹呈桶状,为围蛹,蛹壳为第3龄幼虫皮收缩而成,因此它差不多完全保存有3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但由于硬化皱缩的原因,有些特征也已不明显,而位于第一二腹节间的一对蛹气门则是蛹所特有的。蛹壳的颜色,按化蛹时间的长短由淡变深,比较后成为栗褐色。此时,蛹壳内变态仍在继续进行,当变 态结束,成蝇的雏形已经形成时,便开始羽化。羽化时由成蝇头部的额囊交替着膨胀和收缩,将蛹壳头端挤开,成蝇爬出,并用同样的方法打开一条通道穿过疏松的砂土和其它基质来到地表面。化蛹至羽化(即蛹期)所需时间的长短与温度、湿度有密切关系,家蝇蛹期时间与幼虫期相仿,在35-40℃和相对湿度90%时,蛹期比较短,需3-4天。蛹比幼虫能忍受较低的湿度,但相对湿度低于75%时,有的蛹要干死,低于40%则很少存活。致死温度与幼虫相同,约45℃;低于12℃时,则停止发育。 在恒温(28€?℃)和丰富的营养(麦麸、奶粉、酵母粉)条件下,家蝇的生活史 周环,即卵至成蝇产卵约需两周。在自然界,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季节所需的时间差别很大。自然界家蝇种群发育过程中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光照、风、降水量、孳生条件、营养等诸因素的影响。 不同蝇种生活史各期所需时间也有差别,除厕蝇外,一般均在2周左右。
2.成蝇习性
成蝇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呈半球形,比较突出的部分是1对大的复眼,包含大约4000个小眼面,已证明和家蝇灵敏的 视觉有关。嗅觉感受器则存在于触角上,和其他种类如丽蝇、绿蝇、麻蝇比较起 来,家蝇的嗅觉不怎么发达。家蝇的口器是舔吸式的,前端有很大的口盘,能很 方便地吸吮浆液等。胸部灰褐色,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胸部着生有1对翅和3对足 ,可以说胸部的主要作用是运动中心。蝇类很特殊的味觉器官是在它的足部跗节 上,这方便它在各处爬行时,发现食物。跗节的末端是1对爪和1对爪垫,依靠爪 它能抓着粗糙的表面,而爪垫的腹面由数不清的密毛所覆盖,并能分泌一种粘性 物质,家蝇依靠它,可以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瓷砖)上行走,甚至具有垂直 行走和倒立行走的能力。腹部亦为灰褐色,暗色条纹不如胸部清晰。雌蝇腹部的 末端是长而细的产卵管,为第六至第十体节演化而成,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当 它伸展时,等于腹部的长度,收缩时,一节套入一节,外观仅可看见末端。
蝇与疾病的关系
蝇除骚扰人、污染食物和吸血蝇的叮刺吸血外,更重要的是传播多种疾病和引起蝇蛆病。
1.传播疾病 蝇类传播疾病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⑴机械性传播:非吸血蝇类通过蝇类体内外携带病原体以及蝇类特有的食性,将病原体传播扩散。蝇可传播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肝炎、肠道原虫病、肠道蠕虫病、结核病、细菌性皮炎、雅司病、沙眼和结膜炎等。吸血蝇类可实验传播脊髓灰质炎、炭疽、螺旋体病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等。
⑵生物性传播:舌蝇(Glossina)(采采蝇)能传播人体锥虫病(睡眠病),其病原体为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该病流行于非洲。此外,冈田绕眼果蝇(Amiota okadai)是结膜吸吮线虫的中间宿主。大头金蝇2.蝇蛆病(myiasis) 是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对人和脊椎动物活体的侵害。本节仅限蝇类,按临床寄生部位分可为以下类型:
1)皮肤蝇蛆病:以纹皮蝇和牛皮蝇幼虫所致的病例比较多。当雌蝇产卵于人的毛发或衣服上,孵出的幼虫钻入皮内,在皮下移动,停留时使该处形成疖样肿块,经几天后再继续移行,如此反复周期性出现,比较后向表皮移动并开一小孔,幼虫可从小孔中逸出或被人用手挤出。人感染通常1~2条。侵犯部位以头、胸部比较多。个别病例幼虫可移行到深部组织器官如胸腔、腹腔、眼、脑等。由皮蝇所致人体病例在国内已报道250余例,多为1龄幼虫,2、3龄幼虫少见。胃蝇1龄幼虫可钻入人体皮内并移行,凿成一条曲折的隧道,呈现出血性条纹状匍形疹。在隆起的末端可用针挑出虫体。国内报道由黑角胃蝇、赤尾胃蝇和肠胃蝇致人体皮肤蝇蛆病十余例。分布于美洲的人肤蝇和分布于非洲的嗜人瘤蝇,其幼虫对人的侵害与皮蝇相似,在皮肤的钻入部位形成疖样肿块,但不移行。
2)眼蝇蛆病:以狂蝇属和鼻狂蝇属的1龄幼虫所致病例比较多。蝇在飞行过程直接冲撞眼部将幼虫产于眼结膜和角膜上致成急性结膜炎或角膜溃疡。国内人体眼部感染的报道有:羊狂蝇560余例;宽额鼻狂蝇170余例;紫鼻狂蝇20余例。偶见有家蝇、丝光绿蝇、纹皮蝇和牛皮蝇幼虫侵害人眼的病例。
3)胃肠道蝇蛆病:通常因人误食被蝇卵或幼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或蝇在肛门附近产卵或幼虫进入肠内所蛆致。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等。国内报道40余例。其蝇种有家蝇、厩腐蝇、夏厕蝇、瘤胫厕蝇以及麻蝇科、丽蝇科和胃蝇科的一些蝇种。
4)耳、鼻、咽和口腔蝇蛆病:人的感染主要是由于患病器官有臭味分泌物,可诱蝇类产卵或产幼虫而致病。国内报道20余例。致病蝇种有家蝇、厩腐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叉丽蝇、黑尾黑麻蝇、急钩亚麻蝇、羊狂蝇、黑须污蝇和蛆症金蝇等。
5)泌尿生殖道蝇蛆病:人感染常因赤身裸体,由尿道或阴道排泄物的臭味诱蝇产卵,孵出的幼虫进入泌尿生殖道而致病。国内报道十余例。致病蝇种有家蝇、夏厕蝇、元厕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和棕尾别麻蝇等。
6)创伤蝇蛆病:由于创伤出血、伤口化脓所发出的气味诱蝇产卵或幼虫而致病。国内报道20余例。蝇种中以蛆症金蝇的病例较多。其他有家蝇、黑须污蝇、陈氏污蝇、丝光绿蝇、红头丽蝇和肥须亚麻蝇等。
7)吸血蝇蛆:如分布于非洲的黄尘蝇,幼虫在夜间侵袭人吸血。